- 廖静;
自20世纪初《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以摘译或全译的形式被译介进入阿拉伯世界以来,它陆续从俄文、英文、法文和德文被翻译成11个不同的阿拉伯语版本。期间,阿拉伯各国的共产主义者通过译本话语生产进行了大量的译语写作和诠释性翻译活动,寻求抵御殖民侵略、反抗本国封建势力的独立自主道路。本文从翻译与文化传播的角度,回溯《宣言》在阿拉伯世界经历的星火燎原的萌芽期、僵滞踌躇的发展期和百家争鸣的蓬勃期,重点关注期间发生的两次翻译论辩,指出《宣言》在阿拉伯世界的翻译不仅是语码转化,更是不同派别伴随着知识生产的关于社会发展道路的论争。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阿拉伯世界传播与接受的理解,也能为探索全球南方的思想互动与文化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025年03期 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陶友兰;叶子倩;周正阳;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政治经典,已经被翻译成200多种语言,对世界历史与政治思想影响深远。虽然《宣言》的英译史已长达175年,但针对其英译本的研究仍进展有限。本文系统考察《宣言》英译历程,通过重点分析14个主要英译本的时代背景、文本特征及社会接受,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850—1888)以麦克法林译本为代表,译本稀少且传播受限;第二阶段(1888—1984)由穆尔-恩格斯权威译本主导,形成标准化译本体系;第三阶段(1984—2025)则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回归原典的学术性重译,也有适应现代读者需求的创新形式。这一跨文化传播过程引发了《宣言》思想与英语文化体系的对话与碰撞,激发广泛的社会辩论,进而推动当代英美社会的思想批判与重构,充分展现了政治经典在异质文化语境中的适应与再生机制。
2025年03期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唐青叶;
区域国别研究中的知识生产有着西方中心主义和服务于殖民需求的单向流动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反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也为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减贫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创建了与世界互动的新型知识生产模式,理应成为反贫困知识的生产地和中心。但是,目前中国贫困治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尚未完善,中国本土知识与对象国当地知识尚未搭建起良好的对话融通机制,反贫困知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较为突出。本文基于议题驱动视角,把反贫困视为区域国别研究的专门问题之一,提出构建中国减贫学知识体系,将区域国别学与领域学相结合,通过获取全面、完整的对象国贫困治理知识,把中国作为对象和方法,使中国反贫困知识“惠己及人”,与他国地方性知识对话互动,实现本土研究与世界整体融合以及世界性知识的超越演化,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体系建构,进一步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2025年03期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陈杰;
与2013年颁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相比,2024年颁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简介进行了一定幅度的调整。国别与区域研究从在2013版中被作为“研究领域”或“研究对象”之一,到2024版中被明确为一级学科建设“总体要求”与语种类二级学科“上位概念”之一,并“贯穿于”语种类二级学科的内涵建设,其地位获得显著提升,相关量化与定性分析也支持这一观点。国别与区域研究地位的提升反映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在理念上更加重视对接国家需要,在实践中要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国别学构建提供强大支撑。当然,作为试行版,2024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简介中和国别与区域研究相关的部分也存在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细微之处,包括统一国别与区域研究范围、在翻译学与外语教育学部分增加相关表述、扩充“相关学科”数量等。
2025年03期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闫仁举;
中韩文学走廊的历史形成与空间位移反映着东亚文学走廊在东亚区域与国别中的历史地位及文学功能。东亚文学走廊作为聚合东亚区域与联通东亚国别的文化枢纽,促使东亚文化共同体形成,并与现下区域国别学研究形成互鉴。走廊地理的文学创作、行纪路线、文人交流、汉籍传播等共同组成了东亚文学走廊的研究范畴。东亚文学走廊上的中韩文学走廊经历了雏形期、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并以中国政治中心变化为指引而发生空间位移,其内部包括文学家的“西行”和“东行”及汉籍的“东传”。在古代中国文化普遍性的影响下,以中韩文学走廊为首的东亚文学走廊通过横向与纵向变迁形成东亚区域网,促使古代东亚区域文化日益趋同,这便可以被视为东亚区域国别关系的历史形成路径。
2025年03期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杨林秀;平嘉鹏;
学术论文涉及作者、潜在读者和论文文本的多元互动,合理的推销话语有助于实现“学术产品”推广的目标,推销性语言资源在学术论文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自建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历时语料库,考察学术论文作者如何通过各类元话语资源达成对研究成果的推销目的。研究发现:学术论文中推销性元话语的词汇语法表征可分为人格诉诸类、逻辑诉诸类和情感诉诸类,且不同的元话语有其特殊的推销功能。此外,学术推销性元话语,如逻辑诉诸类加强词、情感诉诸类态度标记语和自我提及语在45年间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但人格诉诸与逻辑诉诸类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却有所下降。其演变趋势可归因于学术论文作者认识论的转变、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文献检索方式的成熟等。此研究结果有助于学术论文作者有效掌握推销学术成果的元话语资源,了解学术推销话语的动态发展趋势,促进国际学术发表。
2025年03期 5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陶衍;
本研究考察了汉语回指解析的加工策略,通过两个实验检验主语优势现象中先行语语义表征在加工时的激活程度与代词回指是否独立对先行语语义进行激活,从而厘清主语优势现象在加工中的体现。实验一采用通道内启动范式,发现宾语位置先行语相较主语位置先行语的语义激活程度更强;实验二采用跨通道启动范式,发现代词回指语独立激活了主语位置先行语的语义,其加工机制表现出模块性。本研究并不支持目前可及性理论对于主语优势现象的解释,认为回指解析中,主语优势现象在加工上体现在代词对主语先行语语义的模块性激活上,并且认为基于先行语激活程度的可及性概念在接收者角色中需做出调整,这有可能反映出一定的语言共性。
2025年03期 6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杨明星;赵玉倩;
外交文学以国际关系的文学书写建构软性话语权力,在历史真相与政治隐喻间形成独特的叙事张力,是融合政治性与人文性的跨学科前沿领域。本文从历时和共时双重视角,阐释外交文学的学科内涵、历史源流与实践价值,为外交文学的学科化研究提供学理支撑。从古希腊城邦政治演说、先秦诗赋外交到现当代多模态外交叙事,外交与文学的双向互动始终承载着文明对话与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使命。外交文学研究需突破学科壁垒,立足本体内与本体外相结合的双重路径,助力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软话语体系建设。
2025年03期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刘梦杰;任东升;
“变译”的概念对传统的翻译忠实观而言充满挑衅意味,其自提出之日起,便面临着伦理方面的质疑。2018年,中国学者提出“萃译”,是对“变译”的进一步熔铸和提炼,其理论发展和实践离不开伦理基础上的辩护。中西译学界提出的翻译伦理模式困于操控或者投降、道德中立或者折中调和的线性思维,忽视了翻译因对话而达成的交际双方境界的升华。本文反思当前主要的翻译伦理模式,结合日本哲学家九鬼周造的“粹”伦理思想,论证“萃译”伦理的逻辑基础,以期为“变译”伦理困境打开突破口。
2025年03期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武俊辉;赵婷萱;
《边城》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富含乡土语言。作为乡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符合对外传播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需要。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所译《边城》(The Border Town)及金介甫所译《边城》(Border Town)中的乡土语言,结合翻译内外因素的影响,探讨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下的译者行为倾向。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杨宪益、戴乃迭偏向于“务实”一端,而金介甫偏向于“求真”一端。
2025年03期 9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胡碧媛;
西尔科试图在第三部长篇小说《沙丘花园》中再现非政治化的花园审美叙事,以旅行叙事的模式描绘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族裔沙丘花园、美国东部的人工蓝色花园、欧洲的古典花园等不同的花园意象,呈现跨族裔、跨国、跨地域流动的文化地理叙事。西尔科立足族裔的本土性构建美国西南部、美国、欧洲乃至全球的联系,以跨地方性表达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和生命政治的思考,丰富区域与国别的文学表达和当代意义。
2025年03期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邹威华;伏珊;
雷蒙德·威廉斯是20世纪以来英语世界最重要、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之一,威廉斯早期深受T.S.艾略特文化理论思想的影响,“工人阶级文化”政治便是其早期思想中的核心主题。该主题从学理溯源、生产语境、文化表征、方法论等角度聚焦工人阶级文化的“整体的生活方式”“共同体观念”“集体性原则”以及“成人教育”文化政治,剖析其蕴含的阶级认知、阶级属性和阶级意识,凸显工人阶级文化内核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为英国新左派文化政治、英国文化研究、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诗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2025年03期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关越;陈俊松;
2022年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小说《兔子笼》以虚构的锈带城市维卡维尔中底层居民视角的叙事揭示了锈带复兴计划与当地民众物质窘迫、精神空虚困境的割裂之处,并以戏仿和互文的方式解构了主流媒体叙事构造的复兴神话。与主流媒体对于锈带生活的单声部叙事不同,小说将叙述的权力归还给锈带的底层民众,以多声性和文体杂糅重塑了复调形式的锈带叙事。小说同时批判了与锈带居民的精神困境脱节的“救世主”式锈带复兴叙事,鼓励锈带建设者和居民放弃对“重生”奇迹的幻想,走出自我封闭的精神困境,与现实中的邻人建立情感联系并互相救赎,携手创造真正的复兴。
2025年03期 12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侯晓静;唐敏;
本文试图通过融合图像叙事学与现代性的文学理论,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奥维德《变形记》的文本内容,对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提香的《诗歌》组画3(即《狄安娜和阿克泰翁》和《狄安娜和卡利斯忒》)图像叙事所体现的跨时性和以狄安娜为代表的女性人物形象,结合提香所处时代初现端倪的女性主体性的觉醒,从跨时性、女性的主体性、社会性等角度,对比文本解读及案例分析,探讨《诗歌》组画3图像叙事中狄安娜人物形象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揭示其在图像叙事中所展露的现代性特征及其所富含的社会历史意义,指出被传统所忽视的提香《诗歌》组画3图像叙事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现代性意义。
2025年03期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张馨心;
本文以西班牙汉学家高伯译为例,探讨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高伯译对中国古代神话及其译介的研究卓有建树,其神话学研究深受中国学者袁珂影响,进而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功能解读等方面实现了创新。个案研究表明:一方面,高伯译的学术轨迹生动呈现了西班牙汉学从基础翻译向学术研究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中外学者间的交流互鉴正是海外汉学发展的重要推力。将海外汉学家纳入区域国别研究视野有助于在学术互动中把握中国形象的多元建构,在交流对话中实现人文认知的深化,从而拓展区域国别研究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路径。
2025年03期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聂晓戌;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激情》围绕一位女性在情感驱动下短暂出走的经历展开书写,细致描绘个体在激情、理性与伦理责任之间的心理震荡与道德张力,并由此审视激情经验在女性主体身份建构与自我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从叙述人称滑动、不可靠叙述与省略性叙述三种叙事策略入手,探讨门罗如何通过形式操作呈现人物意识的裂变、记忆机制的重构以及伦理反思的多重维度。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2024年“门罗事件”引发的文学伦理争议,进一步评估《激情》中伦理内涵与叙事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由此指出,在激情与现实的张力之间,门罗通过冷峻而克制的叙事实践介入女性经验的伦理复杂性,继而建构出一种非道德评判式但深具道德敏感性的当代表述范式。
2025年03期 14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李迎燕;
伊恩·麦克尤恩在小说《星期六》中,通过叙事时间的构建,为主人公神经外科医生亨利·佩罗恩在后“9·11”时代的主观时间经验赋形,将当代社会的时间感知转化为叙事结构与审美形式。麦克尤恩创新性地融合了昼夜节律小说、一日小说、新现代主义小说和神经小说等体裁,构建了24小时的叙事时间框架,对当代社会中主观时间经验的呈现方式进行了探索。通过时间倒错、时距延长和慢动作等手法所体现的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之间的张力,映照出21世纪初期后现代的时间压缩与延展。多重叙事策略,如同时性叙事、交叉剪辑、交替叙事和嵌入叙事,塑造了瞬时性、同时性、当下性、多时性、碎片化及精神分裂感等当代时间感知。小说反映了当代社会都市生活节奏加速、科技进步、高度机械化、新闻媒体盛行,以及后“9·11”时代的集体焦虑对当代时间文化的影响。
2025年03期 158-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下载本期数据